ESI排行榜风靡高校,论文被高引用有的学校奖数万甚至十几万元
2019-11-28 09:51: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捷报,xx学校新增5个ESI前1%学科”“xx学校ESI综合排名已实现持续12个月稳步攀升”……近年来,每隔两个月,ESI排名的公布都会牵动众多高校的神经。在很多高校官网的显著位置,每每能看到类似“喜报”。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为争夺ESI排名,一些高校不惜鼓励校内学者互引刷数据,还引发了学术论文追热点、“傍大腕”等现象。

ESI排行榜风靡高校,论文被高引用有的学校奖数万甚至十几万元

据了解,ESI——基本科学指标,是科睿唯安公司即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推出的一个学术评价工具;通过对划定的22个学科中SCI、SSCI论文数量、总被引、篇均被引三项指标的统计,排出居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1‰的热点论文等。ESI原本是一项揭示学科趋势与热点的指标,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科排名。

记者调查发现,为研究ESI排名规则,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了ESI学科建设会、专家咨询会,推出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的写作攻略、投稿指南等。有的高校发现榜单上某个专业突然“冒头”,就迅速举全校之力共同打造优势学科,推动资源倾斜。

记者查阅多家高校内部考核文件发现,很多学校专门制定了“ESI学科论文引用奖励办法”,对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实行高额奖励。

“奖上加奖,一篇高被引的ESI论文,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奖励,其他科研资源方面的倾斜也随之而来。”南京某“211”高校一位研究人员说。

为提高学科的ESI排名,有的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例如“专项指标招收的博士生,在学期间每人发表3至5篇ESI论文”等。

随着高校的热烈追捧,科睿唯安在中国高校大举开拓市场,在很多高校举办讲座,交流经验,对潜力学科进行对标分析,为学校提高排名出谋划策。

为提高排名,手段五花八门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高校把ESI排名视为重要考核指挥棒,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提升名次。

——鼓励校内互引刷数据。由于ESI并不区分自引与他引,于是有的高校将本校发表的论文整理出来,鼓励全校老师优先引用这些论文。有的高校还以“鼓励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的名义,公开鼓励本校师生积极开展学术互引,多引多奖。

在某些高校,对于某个排名接近前1%学科的“潜势”学科,学校鼓励其他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战略支援”,集中针对属于该学科的ESI期刊发表论文,为提高排名作贡献。

——热衷追热点和“傍大腕”。为快速提高排名,部分高校和研究人员琢磨出不少捷径。一位科研人员反映,由于不少高被引论文是综述或热点话题,于是很多学者热衷写短平快、蹭热点的文章。还有的高校喜欢“傍大腕”,通过与某个学科排名靠前的高校合作,以第二单位署名的方式快速提高排名。

——利用审稿权增加文章被引数。一些科研人员反映:有的期刊审稿者对论文提出无关痛痒的修改意见,直接建议作者引用审稿者本人的文章。“就不能含蓄一点吗?”广东某高校一位科研人员无奈地说。

建设一流学科不能异化成追求“一流指标”

教育专家认为,ESI排行榜对体现高校学术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如果仅仅简单以这一个排行榜的排名论英雄,可能会使高校学科建设走入误区。

“ESI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分析工具,如果异化成单一的评价标准和学科建设目标就有问题了。建设一流学科不能变成追求‘一流指标’,盯着指标缺什么补什么是本末倒置。”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刘颖说。

江苏某高校一位文科教师认为,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中绝大多数为理工学科,属于文科的只有“经济与商业”“社会科学总论”两类。有些高校为了ESI排名,在资源配置上只重视理工学科,不重视人文社科,这对高校的综合发展和人才培养会产生不利影响。

暨南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王兵担忧,一些高校对ESI的过度奖励,使一些科研人员更多考虑研究在排名中容易占先的热点课题,而不是客观审视学科发展需要和个人旨趣,这对学科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位高校管理者指出,在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高校学术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的基础是长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建设规范的学术环境,不像排名这么显性、易操作。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部分高校对于ESI排名的过度追捧,是追求“学术GDP”的功利思想作祟。

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通过进一步完善对高校的评估和考核机制,鼓励正确的科研观、学术观,着眼长远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减少管理对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